【资料图】
中国人的创新问题,是这里比较普遍被提及的缺陷,不过,光这么说肯定不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所以,作为从未出国也不想出去的一个中国人,也作为对创新有和大多数人不同看法的中国人,我来把这问题说具体点。
如果现实需求确定,而创新又是实践领域的事,那么事实很清楚,几乎没人能在创新上和我们比拼,这是首先要说明白的。这应该是众多中国人不接受创新方面批评的主要理由。
不过,这不代表全部创新,而且恰恰不是外国人关注的那部分创新。
另有一部分创新,是认识上的(尤其是比较基础和抽象的认识),而且没有现实应用需求,甚至可以长期都没有这种需求。这种创新,如果还有中国人做成了,就很难得,而且一般也是在国外的华人做的。比如杨振宁、丘成桐就是这样的典型。这部分创新,才是外国人最看重的。
你可以说外国人有偏见,有不可理喻的癖好,随便。反正他们这样搞创新的人太多是事实,以至于肯定有不少这样的所谓创新可能永远都是没意义的浪费。不过,事情也有另一面,那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重视的这种创新,却恰恰是我们早早领先却发展迟滞,而西方人起点极低却后来反超很远的根本原因。我们最终在鸦片战争后也被实践逼得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创新升级换代好多代之后的成果——现代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因为只有在接受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救亡图存。当然,之后,我们的确是完全认可了这种接受行为。
这种不被直接实践所驱动,比较基础和抽象的认识上的创新,其作用往往是发现最一般性的客观规律,为很久之后的实践指明大方向。从长远上说,这会极大地节省总体上的实践成本和代价,就是这种节省,历史上曾直接让实践能力更强大的我们输给了西方。同时,这种方向上的预判,也防止了文明把长期的发展之路跑偏、跑错,而我们数千年的发展迟滞和轮回,也正好是因为这个。所以,那些看不起这种创新的人应该醒醒了。
当然,缺乏这种创新,在同一认识起跑线上我们是不会在短期再次被对手打败,毕竟短期发展比拼的是实践能力和规模,这是我们很牢固的优势,没人能抢走。但问题的长期积累就肯定不一样,而且后果未必表现为输给对手。
在中国,如果是讲责任担当,或者是说国家需要,再危险再艰难也会有逆行英雄;但若面对的是这种创新,并且为大众所不屑,恐怕没人愿意做这样的逆行者。
举个现实的例子,我们有比十九世纪更伟大和更成功的社会实践,但我们的理论创新完全集中到了中国特色上面去了,对马克思主义一般性理论的创新,就没人愿意做。而即使有人做,不用说支持,连默许都是难求的。
说中国人创新不行,基本上就是我说的这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