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年来,关于“教师失德”的话题接二连三,也总能在网络上引发众多关注。不过,新华社“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类似话题并不属实,相当一部分属于造谣诬告、恶意炒作。
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教师自然也身处“聚光灯”下。正因为如此,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恶意对教师群体进行污名化。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是,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不敢严格要求学生,进而导致教育质量降低,最终受损失的还是学生。对于网上出现的故意抹黑教师群体的现象,必须进行制止,不能任其泛滥。
打击涉及教师的谣言,网络平台责无旁贷。新华社“半月谈”报道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2020年5月,新浪微博网民“@小岛里的大海”发布多条微博,称广州市某小学教师体罚学生致学生吐血等问题,相关话题阅读量几天内超过2亿,警方介入后证明纯属造谣。从以往出现的情况看,这些跟教师相关的谣言,往往有着夸张的标题,使用绝对化的词语,行文多是煽动情绪。对于网络平台来说,应该吃一堑、长一智,要多一些实事求是,少一些哗众取宠。特别是标题越耸人听闻,越是一惊一乍的,更要谨慎甄别。平台万万不可对网民写的内容“照单全收”,不能成为扩散谣言的帮凶。此外,网络平台也应畅通举报申诉渠道,当教师受到不实言论困扰时,要让教师可以方便地依法维权,尽力让真相跑过谣言。
不让涉及教师的谣言兴风作浪,还需要有关部门认真进行调查,依法进行处理。有的地方在遇到涉及教师的舆情后,为了快速平息舆论,没有认真调查就对教师进行处理。还有的地方在面对教育领域的纠纷时,害怕出现网络舆情,不管教师、学校是否有责任,一味妥协退让。久而久之,很多人认为只要在网上发个帖、闹一闹,教育部门就能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这也引发更多人的效仿,最终让教师们受到伤害。
保护教师的合法权利,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关部门不能片面地“怕舆情”,更不能“和稀泥”。当网络上出现针对教师的言论时,应当迅速开展调查,理清前因后果,在事实清晰的基础上,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于涉及教师的网络舆情,既不能逃避躲闪,更不能为了所谓的平息舆论就草率处罚教师。不公正的处罚,只会让更多的教师寒心,不是解决师德师风问题的正确之道。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很高,但也容易被不实言论所伤害。网络平台一定要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坚决摒弃“流量至上”“流量为王”等错误思想,扎紧篱笆、守好关口,不给造谣中伤教师形象者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