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灰陶烤炉。
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
青瓷镶嵌菊花纹枕。(辽阳博物馆供图)
(相关资料图)
王尔烈临颜真卿《争座位帖》行书折扇。(辽阳博物馆供图)
黑漆柄绢面彩绘牡丹团扇。(沈阳故宫博物院供图)
古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明日即是小暑节气,这也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时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后,都市圈各地平均气温已接近30℃,时有热浪袭人之感。喝冰镇啤酒、街边吃烤串、吹空调、峡谷漂流……现代人的消夏方式可谓层出不穷。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消夏的?近日,记者走进都市圈多家博物馆,走近文物,听文物“讲述”古人清凉一夏的智慧。
灰陶烤炉
古人也撸串?
夏天是撸串的时节。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啤酒+烤串,不失为炎炎夏日的一桩美事。“一口酒一口肉一阵风,就图一个畅快!”营盘街地铁口出来,可以看到不少烧烤店,一家烧烤店店长告诉记者:“这几天气温偏高,晚上来吃烧烤的人更多了。”
说起烧烤,其实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虽然古代并没有“烧烤”这个词,而是用“炙”来指代,但其实古人的烧烤食材非常丰富,吃法也是五花八门。所用的烤炉,设计、制作也十分考究。
“七星合耀——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历史华章”文物展正在沈阳博物馆展出,其中两件来自辽阳博物馆馆藏的汉代烤炉——四足灰陶烤炉,给人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汉代的烤炉一般为长方形或方形,也有少量为圆形。展览中这两件长方形烤炉,可见底部有数条条形镂孔,下层为浅盘式四蹄足底座。烤炉中盛炭火,底部排出炭灰,方便清洁,这和我们现在用的便携式烧烤炉颇为相似。同是烤炉,相隔两千年,却把古今“吃货”们的心思连在了一起。
有意思的是,汉代烤炉不但长相很“现代”,所用的木炭也颇为讲究,以桑炭为上。桑木坚硬、味辛,不仅耐久烧,还能大大增加烤肉的香味。可见,古人“吃烧烤”消夏是很讲究的。
《荷香清夏图》
丹青写清凉
何以消夏?中国古代绘画中以消夏为题材的不胜枚举,如宋画中的《槐荫消夏图》《草堂消夏图》《荷塘消夏图》《柳荫高士图》,元画中的刘贯道《消夏图》、倪瓒《凉亭消夏图》,以及明画中的尤求《荷亭消夏图》、宋旭《美人消夏图》等等。画中人物,或树荫下坦腹赤足而卧;或临轩赏荷,享受荷风阵阵;或躲避乡间,树下品茗。今天看来,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会在炎炎夏日寻一处山林溪谷来避暑纳凉。大自然中的“空调房”更为舒适,不是吗?
其实,辽宁省博物馆馆藏古代绘画中,也有不少消夏题材的画作。
高柳垂荫,碧荷点点;一带长堤,轻云萦回。辽博馆藏的南宋马麟《荷香清夏图》描绘的是西湖夏日风光。画面以宽阔的湖面为主体,湖岸林中云雾萦绕,柳荫蔽日。湖上,舟船往来,湖风吹面,游人、船家共赏湖山美景、共享夏日难得的清凉。
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
冬冰敌时暑
今天,冰箱是我们保存食物的重要家用电器。古代也有冰箱吗?
在沈阳博物馆一楼,目前正在展出一件清代冰箱的实物——清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品)。该铜胎掐丝珐琅冰箱为清代宫廷储物实用器。冰箱口大底小,呈斗状,上口加盖。冰箱盖为折叠盖,盖面有两个镂空团寿纹孔,可散发凉气。器身有两圈铜鎏金箍,两边四个铜提环。器身各面均为蓝地缠枝宝相花纹。冰箱内部为锡板里,内加隔层木板。作为一种实用器,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通过放入天然冰,使食品得以保鲜,其精巧的设计体现了古人卓越的智慧。
其实,冬冰夏用,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诗经·豳风·七月》有言,“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隆冬时节,负责取冰的“凌人”到冰面凿冰,然后储存到“凌阴”(即冰窖)中,等到了夏天,再取出放到青铜冰鉴(即盛冰的青铜器皿)里,用以消暑。今天,在我国一些地方仍能见到冬冰夏用的实例。
彩绘牡丹团扇
小扇引微凉
在没有空调和风扇的年代,古人还有一种不论是民间还是宫廷都在广泛使用的消暑法宝、生风用具——扇子。无论外观设计如何变化,轻巧便携的扇子在古今皆是人们夏日散热的良伴。古时,扇子以团扇和折扇为主。
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纨扇”,也称为“团扇”。团扇多以素纨为面、竹木骨等为柄,扇面有葵花、六角、梅花等形状。
沈阳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不少古代扇子,还曾进行过专门的展览。例如,清黑漆柄绢面彩绘牡丹团扇、清牙柄绢面彩绘花卉团扇、清红木柄绿缎彩绣博古纹扇等。像清牙柄绢面彩绘花卉团扇,为宫廷日常随身用品,扇面呈多边形,扇顶微向后弯曲,扇面为绢质,工笔彩绘牡丹、荷花等各色花卉,色彩艳丽。悠悠夏日,小扇轻摇,微凉顿生。
而在辽阳博物馆,则收藏了一把特殊的书法折扇。“关东才子”王尔烈曾学习颜真卿的书法,他所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行书临颜真卿争座位帖,书于一把折扇之上。
青瓷镶嵌菊花纹枕
瓷枕消炎蒸
除了白日里的“花式”消夏,古人夜晚就寝时也有纳凉好物——瓷枕。
资料显示,瓷枕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但最初用于陪葬,到了唐代发展成为脉枕。因瓷枕光洁细润、质坚清凉,自宋代开始,成为夏令时节主要寝具之一。北宋诗人张耒在《谢黄师是惠碧瓷枕》有这样的描述:“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在辽阳博物馆内,就展出着一件青瓷镶嵌菊花纹枕:瓷枕六面,均以白粉嵌成双线边框,且互不相连;枕面中心,内饰白色折枝菊花纹,两侧辅以相同的折枝菊花图案,四角刻双弧线,均用白粉填嵌,内饰团菊花纹;枕前后壁则满刻卷草纹。整个瓷枕设计巧妙,别具一格,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不少古代瓷枕,如元黑釉瓷枕、金白釉铁彩虎形瓷枕、宋白釉剔花瓷枕、宋酱釉印梅花卧鹿纹银锭形瓷枕、宋登封窑珍珠底划花腰圆形瓷枕等。如有专门展出,参观者可一睹为快。
延伸阅读
除了扇子、瓷枕等,古人在衣食住行上的避暑好物可谓不胜枚举。比如,在衣着上,中国古代很早就能制作适合夏季穿着的清凉丝制衣物。在寝具上,除了瓷枕,古人还会使用玉枕、竹夫人等器物避暑纳凉。所谓“竹夫人”,是用竹篾编成的竹篓子,夏天搂着睡觉,可以很好地散发热量。当然,古代也有“空调房”,只不过凉气来自水井。古代还有风扇车,扇风纳凉,胜过小小团扇。至于树下品茗,更是普遍的消夏方式了。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