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用被视作“废料”的秸秆制作眼镜、玩具、床头柜等
博士回乡“点草成金” 3D打印“秆”大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旖旎 通讯员韦静曹冯阳
你能否想象,鼻梁上的眼镜、孩童手中的玩具、家中卧室的床头柜,其前身竟是田间地头寻常无奇的秸秆?在大多数人眼中,秸秆都被视作“废料”。然而,在栖霞区龙潭街道上坝村,“90后”博士汪瑞正用他手中的3D打印技术,上演一场“点草成金”的奇迹。他将秸秆转化为每公斤价值50至150元的环保建材、精美工艺品乃至机器人零部件,让这些乡土废弃物披上高科技的外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从“摔不碎”的眼镜架起步,让秸秆“立”起来
位于上坝村的“上善增材绿色3D打印中心”内没有传统农机的轰鸣,取而代之的是3D打印机细微的运行声。记者刚走进去,便闻见了空气中弥漫着的淡淡的植物纤维气息。
回忆创业起步阶段,汪瑞说并非一帆风顺。“你看这断裂的眼镜架,就是失败案例。”汪瑞带记者走到两排展示架前,架子上摆放着他的创意产品,既有早期不完美的眼镜架,也有后期成熟的月球灯、能伸缩的绿色宝剑以及印有“水一方”字样的龙潭特色产品。
“创业的过程就是不停积累经验。”抱着这样的信念,汪瑞和团队一头扎进配方调整的浩瀚工作中。那些日子,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反复调试……循环往复,看似枯燥,却为成功铺就了阶梯。
在第一次打印眼镜架失败后,他们花了两个月时间,重新“出炉”。“我们坚信,只要找对方法,秸秆也能‘立’起来,成为坚固可用的材料。”汪瑞拿起展示架上的另一副眼镜架,小心翼翼地反复弯折,向记者展示其惊人的韧性,“看,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