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给企业估值,如果无法评估一个企业,那怎么评估一个股票?无论是走施洛斯的流派——捡烟蒂,还是走巴菲特的流派——买好公司,都离不开对公司的估值,如果买一个东西不知道他的价值,怎么知道买的这个东西是否便宜?
捡烟蒂对估值的要求更宽泛,只需要判断其现在资产值不值这个价,买好公司是以更长的视角看一个公司,希望能看到企业的未来现金流,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公司的未来现金流折现。
(相关资料图)
自此估值就从看账上的资产到预测企业生命周期内能赚到的钱折现回现在,显然后者更符合估值真正的概念,但也更难。
首先未来现金流就很难预测,怎么能知道一家企业的未来盈利,这只有靠我们对一家企业的深刻理解,认为它凭借优秀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未来大概率会比现在活得好,盈利比现在多,这个判断是投资的核心,这里可以做保守估计,进行毛估估,以后的成长可以当做价值的安全边际。
这要求我们要从企业纷繁的数据,庞杂的脉络中找到其不变的部分,或者换句话说找到其护城河,为什么企业能这样赚钱,而没有其他竞争者来抢生意呢?
这对公司的理解不是简单的一摸脑袋就有了,企业未来能赚多少钱的想法,而是经历长久的观察和思考,达到了看山还是山的状态,找到了这个生意的关键因素。
而经常被提到的不懂不投其实就是看不懂这家企业的未来现金流,关于看懂未来现金流这个问题很复杂,是投资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没有之一。
我们先用芒格的方法,反过来想,什么情况是不懂一家公司。
1、当你不知道这家公司的怎么赚钱、什么产品的时候肯定不能说懂这家公司吧。
2、当你拿着一家公司的股票代码,到处去问大V能不能买的时候,应该是还不懂这家公司的吧。
3、买入后经常想卖掉,心神不宁,影响工作和学习甚至是睡觉,也很难说自己是真懂这家公司吧。
反过来想后我们还是要直面问题,从前边不懂一家公司的情况看看,我们想弄懂一家公司要知道什么?第1条告诉我们要知道企业怎么赚钱,也就是看到懂一家公司要知道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
第2条和第3条都是要能大概对一个公司的价值有所估计,要不然你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买(第2条),什么时候该卖(第3条)?这里的价值就是指企业的未来现金流折现,也就算说看懂一家公司要能看懂这家公司的未来现金流。
综上我对看懂一家公司的最简单理解就是,大概能看懂这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和未来的现金流折现。
这里要解释的是,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要把自己和别人神化,觉得懂就是全知全能,事实上能看到一些重要的东西就已经很厉害了,因为你要看的商业模式是个很复杂的东西,你不可能全懂,要不然理论上你可以做出类似的企业。
而看懂未来现金流更难,未来现金流顾名思义,是未来企业能创造的金钱价值,是未来的事情,未来就涉及预测,既然是预测就有概率,而且是因为黑天鹅事件的存在这个概率永远都不是100%。
不过不要灰心,懂得多些的人犯错的概率肯定是低一些,段永平肯定比我懂苹果懂得多,这也是他能在上边赚更多的钱原因之一。巴菲特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很少犯错,而且就算犯错改正的也比较快,也就是说他能坚守能力圈,做到不懂不投,当年互联网那么火的时候他还是因为没看懂没有进入,虽然前期遭到了嘲笑,不过在互联网崩盘的时候才知道谁才是真神,而且这里的坚守能力圈也不是故步自封的意思,能力圈也可以拓展,巴菲特后来投资苹果就是很好的例子。
综上,虽然懂是相对的,但也不是说就没有一个标准,其实这个标准应该是个人自己定的,你觉得了解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出手,那就是你的标准,投资是一个依靠个人作出决策的事情,不像种地,人越多越好。
下边说说我大概的具体标准,都是临时想的我还没有一个芒格说的检查清单,这个可以在看企业的和投资的过程中逐渐建立。
一、商业模式懂的标准:
1、这家公司怎么来的?历史是怎么样的,面对困境和压力的时候动作有没有变形。
2、这家公司靠什么赚钱,赚多少钱,其中有多少是自由现金流,有多少是维持现有规模必须要继续支付的。
3、这家公司主要产品是什么?这个产品有什么差异化,满足了人们怎样的需求?人们为什么愿意购买
4、这家公司的产品是如何从原料到产品,又是如何把产品卖给消费者的,后一句话是说这个产品是如何到消费者手里的,这里值得思考的东西很多,其中就包括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买这家公司的产品(也就是第3条)。
二、未来现金流懂的标准:
1、未来企业还能不能用这样赚钱,毛估估下大概能赚多少钱?其中的自由现金流是多少?
2、企业未来为什么能继续这样赚钱,要知道资本是逐利的,为什么没有其他人资本过来分一杯羹,抢占这家公司的现有的市场份额呢?这家公司的的护城河是什么?
这里的未来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但其实也不需要看这么远,能看个三年五年就很牛了。单看三天五天就纯属胡扯了,三天五天公司的产品很难发生变化。要知道巴菲特说的护城河是慢慢消失的。
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东西,下边是具体的方法论。
1、先看商业模式
上边已经论证了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如果真看不懂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那就放弃吧,时刻牢记不懂不投,但也要知道懂是主观的,最好给自己定几个标准,最好能写下来,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懂,很多人会不懂装懂的,包括本人。
2、再看企业文化
其实企业文化没想象的虚,你把企业想成一个人,看看这个企业以前说过什么,又做过什么?也就是吹过什么牛,实现了吗?对自己的认知清晰吗?是不是喜欢骗人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还有重要的一点这个企业是追求利润还是追求服务消费者(或者用段永平的话来说是不是追求更健康、更长久),追求利润的很容易急功近利,追求服务消费者的打磨好产品的可能性更大。
3、看财报
其实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的获取就是通过公告、财报、新闻、事实等,但为什么要把财报单独拎出来呢?
因为财报实在是很重要,它是企业经过审计的自我描述,自我总结,想了解一个企业,不看财报说不过去,它是了解一个企业的必经之路,不过不要迷信财报,财报是用来排除企业的。
4、看产品
说了那么多最终还要落实到产品上,关注企业还是要从关注产品开始。
苹果的苹果手机,茅台的茅台飞天,腾讯的微信和QQ,这些才是这个企业的根本,去弄懂公司而不关注产品就像海市蜃楼,看得再清楚看得也是假东西。去段永平博客看看段永平发了多少关于苹果产品的帖子吧(其实他发帖很少,但是关于苹果的产品很多。)
暂时想到这么多,以后有新的想法再来加上。
其实以上这么多点都是用来排除企业的,比如产品不喜欢的不碰,企业文化不喜欢的pass,财报造假的删除自选股,商业模式很差的就算了。
这里有点像数学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其中的哪一项都不是买入行为的最终理由,最终理由是是这些点的全部,而只要哪一点不满足都可以直接排除。
以上是我的全部逻辑,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一家公司吧,不过不懂买入也没什么,毕竟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赌场还有很多人付很大的代价去光顾呢。
看到上边这么多问题,你要明白看懂一家公司公司确实很难,段永平说看懂一家公司不比读一个本科简单,如此大佬都这样说,看懂公司的难度可见一斑。
再难我们也要去看,不然还来投资干嘛?就连游戏打麻将,想打好都不简单,如果体会到看懂公司、分析事物运转的快乐,那看公司的过程中绝对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光说难,难免让还没有找到乐趣的人打退堂鼓。要想提起兴趣,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试着把看懂公司简单抽象为四个问题,作为看懂公司的起点,目的是自己总结一下方向,以及激发大家理解公司的兴趣,一定不对、不全面,仅仅作为抛砖引玉之用,给大家提供一个讨论地方:
1、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这个产品和服务是怎么被消费者买到的。
2、消费者为什要买它家的产品和服务,它的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在哪?
3、为什么卖个早餐大家都竞争得很厉害,而别的资本能看着他这样赚钱。或者是用巴菲特的说法,你拿着一笔巨款能不能伤害这个生意。
4、管理层怎么样,有没有破坏企业竞争优势的趋势,有没有坚守正确企业文化的决心,关键时刻有没有变革的勇气。
我用茅台举个例子,看完你就知道茅台为什么是顶级生意了。
1、产品
茅台的产品主要是茅台酒,销售渠道主要是经销商和直营,由于经销商终端销售价是出厂价的三倍,整个销售链条无数人因此口袋饱饱,这些人是茅台口碑的忠实捍卫者,也是愿意预付款提货茅台的人。预付款项很多证明了茅台的产品供不应求,大家都是愿意先给钱只要你答应给供货,这是很棒的商业模式,退一步讲就算茅台销量不好,产生了库存,可是由于茅台酒越陈越好,茅台的库存就是宝,这也是茅台金融属性的由来,也是李保芳之前提出“成品酒库存计划”的原因,这里插一句,保芳总下台以后,没看到茅台再提成品酒库存计划了,难道是层看茅台太热销觉得没必要搞了?
而对消费者而言,茅台甚至达到了在哪卖都不影响的情况,差的产品要想方设法铺货,找渠道,推广,而好的产品消费者会找着买,抢着买!这体现在消费者会溢价购买茅台,会排队平价购买茅台,茅台甚至有了金融属性。
这是商业史上奇迹,也个人消费者的无奈,个人消费者从来不光为自己买单,也为社会共识和文化买单。
这是资本的人心红利,是个人的利他消费,个人不能光想着自己的快乐,还要想给给别人提供快乐,因为心理学中的互利原则告诉我们,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快乐。什么时候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都是极好的
2、差异化
酒绝对是有差异化的一个东西,不同的人喝同一款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同一个人喝不同的酒也会有不同的感觉。茅台确实是有点东西不是很完美,但做好酒的文化是茅台之所以是茅台的原因,有着这种文化的酒也就茅台了吧?
不光是酒口感的差异化,茅台更大的差异化还是在人的共识上。
在一系列历史巧合的情况下,茅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国人心目中有独特的地位,这时候谁人去改变这些,谁就成了茅台的罪人,不求有过的国企文化下,茅台未来的确定性其实是很高的。酒的成瘾性,以及喝酒越喝口味越重,都对茅台有利。
而且茅台给人带来的不止是生理上飘飘欲仙的快乐,还有精神上巨大的快乐,当茅台成了国人心目中最好的酒,喝茅台酒本身就代表着一些东西,一些虚无但是重要的东西,喝茅台的人物仿佛也成了第一。
这是产品符号化的象征,其实产品都会或多或少的符号化,人类是意义动物,喜欢给正常的生活找一些缥缈的意义,仿佛这样才有活着的鲜活,而茅台的符号明显是极好的符号,仿佛远古时代的图腾,其超越了其本质,诞生了一些共识上的价值。茅台不是宗教,但我有时确实会想到宗教,想想吧!仅仅一些思想上的共识,会爆发多大的能量,奴役多少六神无主的人。
3、竞争格局
白酒牌照只能靠收购注定了搅局者很少,其实高端白酒很久没见过新牌子了,都是那些老面孔一直在吃香喝辣,哪怕有些很有实力想建新品牌的公司好像也没啥办法。
因为茅台的声望不是短时间内建立的,其声望的建立有广大人民群众初期对领导的崇拜的原因,现在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哪个大臣还为某款白酒站台。还有的原因是茅台对品质一直以来不断的追求,这里体现在没有盲目提产、提价,面对诱惑做出正确的事很难,所以我感觉短时间内还是没人能伤害茅台,除非茅台自己犯错急功近利,胡搞瞎搞。
这些东西都不是钱能摆平的事情,其历史机遇只能归结于运气和茅台一直对品质的追求。
4、管理层
说茅台管理层不给力其实未必公道,有人认为茅台生意不错,但管理层不理想。茅台这么多年走过来,越走越好,然后非说人家管理层不好是不是有点不厚道。
关键是对茅台的理想管理层是什么样的呢?顶多是在增加点分红,或者是在有些人看来多提价才是好,可是像芒格说的那样反过来想,茅台要是因为销量好供不应求就提价,那茅台还是今天的茅台吗?茅台在塑化剂风波还能幸存,并且越来越强大吗?
正如段永平所说:很难想象一个没能力和没企业文化的公司能够建立一个好的生意模式。如果茅台没有企业文化,茅台的产量早就上去了,用不了等这么多年。
我前边也说的,这时候谁人去改变这些,谁就成了茅台的罪人,不求有过的国企文化下,茅台未来的确定性其实是很高的。茅台管理层会不遗余力的保持竞争优势,坚守正确企业文化,季克良等老茅台人建立的茅台文化,那么多人盯着,相当长时间里大概没人敢动,国营企业的优势在茅台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民营企业可能反而会因为个人的因素而有所变化。
但这也会成为变革枷锁,万物皆有一死,没有哪个企业会基业长青,管理层的优点在另一个方面也会成为缺点。
这里茅台的一个例子仅仅是抛砖引玉,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去观察一家企业,去研究自己能弄懂的企业,建立自己的能力圈,并坚守,不出圈。
#投资# #巴菲特# #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