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主任医师 吕传彬
医生没有好坏之分。除了极少数败类,绝大部分医生都应该算是“仁者”。许多病患评论某医生的好坏,经常主观成分居多。
医患关系及患者选择医生,比较合理的说法是是否合得来。不同的病人,对医生的观感及要求不一样,会很主观地影响到对医生的评价。比如,有些病人喜欢医生很严肃地看病,不苟言笑,以表示对职业的尊重,这样才对医生有信心;而有些病人则喜欢医生和蔼可亲,在轻松的氛围中看病,会感觉病已好了一半。究竟哪类医生好?见仁见智。
医生看病的方式及对病人的要求,反映的是医生的行医哲学,后者会随着年龄增长及阅历而有所变化。经过漫长的行医生涯,我的行医哲学正在渐渐改变。我年轻时看病主观性较强,若是病人的病情未能以所学得到解释,或者病人提出不同的治疗意见,我会很快予以否定,因为觉得我的专业权威受到了挑战。
随着经验的累积,我越来越觉得学海无涯,尤其在浩渺的医学知识海洋之中,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沧海一粟。例如,很多病人明明有症状,我们也尽力了,仍然探查不出结果,而患者深受症状困扰,我们不能无视其存在。
经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我认为临床的治疗原则应该回归中庸之道。例如,治疗糖尿病时,为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我们当然希望将血糖控制得越严格越好。但如果是一名年长的患者,未来寿命有限,太严格的饮食及生活控制会剥夺他们余生的生活品质。要知道,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是长期累积造成的结果,而在长者未来有限的生命中,很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未必与糖尿病有关。可当下他们却每天战战兢兢地克制口欲,心情也随着血糖的高低而浮沉,未能充分地享受生活,真是太冤了!
另一方面,很多医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例如血压和胆固醇的正常范围、喝酒对身体的影响、摄取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的利弊等,往往在某一个大型研究之后,就会推出一个新的标准或结论,甚至可能将以前的推翻,令人无所适从。因此,与其拘泥于这种数字游戏,不如采取中庸之道。比如,长期高血压会造成血管硬化以致引发心脏病,但上了年纪的人血管弹性差,若把血压降太低容易导致跌倒,引起中风、骨折等危险,因此老人的血压标准应适当放宽。再比如,有些检查可以提早发现癌症,但过多的检查会出现一些假阳性,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及过度治疗,反而有害。因此,施行各种治疗及检查皆应因人而异,尤其是老人,都应该以生活品质为重,不走极端、留有余地。控制饮食,注意大原则便可,不必斤斤计较;在治疗上不过宽,也不必太紧,中庸之道便可。
医学是科学、艺术及伦理的混合学科,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不是机器。当我们在科学范畴内感到迷茫时,不妨回归中国的哲学思想里去寻找智慧——中庸之道。成熟的行医哲学,不但可以采取更人性化的治疗提升病人生活品质,更能使医患关系水乳交融,充满和谐。▲